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完整诗句(那些堪称封神、极富禅意的佛家偈语)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唐:慧能《坛经》
释义:会场上,一阵风吹动了旗幡,两个僧人注意到了,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两人为此争执不休。
禅宗六祖慧能上前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心动了。”
这句话如果简单地、浅层次地去看,你会觉得挺奇怪,难道心不动,风吹来幡就不动了吗?
但从深层次去理解,我们就会若有所悟,“心”是一切的根源,境随心转,万物因心而动,心动万物则随之而动。
你所看到的,你眼中的世界,其实都是你的内心在起作用,内心温暖充满阳光,则世界春花秋月皆美好。内心冷漠、充满恨意,则世界处处都带着敌意,处处充满阴谋。
你所遇见的,也都是你内心欲望所驱使,想要拥有爱,你就会遇见爱人,想要拥有财富,你就会在功名利䘵的路上追逐。
而一个真正的高境界禅者,他不为外物所动,心境空净澄明,超脱俗尘,自在又自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宋:释怀深《偈一百二十首之六十九》
释义: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如同泡沫中的影子一样梦幻,又如雾霭一样来去无踪,像露珠一样转瞬即逝,又像闪电一样快速变幻。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些真相,就不会被它束缚我们原本自由的本性。
缘分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消失,来过之后,你才会知道它带来了什么,而你永远不会知道,它将给你带来什么?
因缘际会导致世间发生的种种,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心结就会豁然开朗,风光的不会为自己一时的风光而沾沾自喜,落魄的也不会为自己一时的落魄而灰心丧气。
那些或欢喜、或痛苦的经历,都不过是人生的一段体验,当你看透这些表相,你就不会执迷其中,不会随之起伏,你的心也就得到安宁和自在。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南宋:慧开禅师
释义:所谓觉悟不在灵山,无须远求,觉悟就在你的心中。
读到这句偈语,想起杨绛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一生所追求的幸福和快乐,其实并不依赖于外物,苦乐和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所追求的内在安宁和平静,也不需要向外求取,无须四处寻佛,无须踏遍千山万水,只需内求。
心内是净土,心外是红尘,心安则一切皆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慧能《菩提偈》
释义:世上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面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在佛语中指觉悟的境界,常被比喻为菩提树。慧能大师否定了菩提树的实体性,强调真正的觉悟并非依赖外在的物体或形式。
“明镜”通常用来比喻清净不染的心灵或本性,而“台”则指镜子所放置的台架。
这里提到“明镜亦非台”,意味着清净的心灵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支撑或条件,它本身就是圆满、清净的。
《金刚经》里面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如果能够意识到一切本来都是“空”的,本身就没有尘埃,又何须拂拭呢?
真正的觉悟和清净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或形式,而在于我们内心的觉知和本性的清净。当我们体悟到一切本质的空性时,就能超越世俗的烦恼,达到真正的内心清净和解脱。
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
《华严经》
释义:在一颗小小的微尘里,可以洞悉整个世界。就如同我们常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