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文圣是谁的称号(被誉为中国文圣的是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9 08:06:11    

文圣当然只能是孔子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文圣”。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的王世,周武王伐商、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将殷商的贵族、遗民迁到商丘,建立了宋国,以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为王,继祀殷商。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这个微仲就是孔子的先世祖先。后来宋国发生内乱,孔子的祖上就跑去了鲁国。其父叔梁纥在鲁国官至陬邑大夫。

叔梁纥66岁了,但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眼看着就要绝后了。就娶了孔子的母亲,但是两人年龄相差太大(当时孔母连20岁都不满),所以为礼法所不容,所以他们就跑到尼山去同居并怀孕(孔老爸宝刀不老啊),是为“野合”,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种啊!特为孔老人家正个名。

孔老爸毕竟年纪大了,不久就去世了,孔子母子不为正妻所容,被赶出家门,清贫度日。

孔子少年时很好学,这也为他日后开补习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专攻“礼”这门学问。还曾向周朝中央图书管理员老子虚心求教,获益良多。

孔子主张实行德政,崇尚礼教,首先在鲁国试验。从仓库管理员做起(咦,怎么和酒圣杜康一样啊,看来要当圣人,先得当仓管啊),一直做到了鲁国的大司寇(主管国家刑法,相当于大法官吧)。一时雷厉风行,风气为之一改,诸侯为之咋舌。

当时鲁国有三大贵族势力,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是为三桓,把持朝政,削弱了国君的统治。孔夫子认为这与礼不合,坚决与之斗争。但是他老人家虽然已经开班授课,拥有了一大批信众,但是在政治斗争中还是根基太浅,最后不得不流亡国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周游列国时代。

孔子在卫国、陈国、蔡国等国家之间周游,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他的学说也得不到诸侯的认可,反而在带着弟子周游的旅途中绝粮数次,不得已,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培训行业。据说他门下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也就是老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由来,因为孔子去世时73岁,孟子去世时84岁)。

孔子去世后,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而子贡守墓六年。很多弟子索性在孔墓边造了房子居住,竟然带动了那块地方的房地产,原本荒芜的地块成了住宅区,还起了个响亮的小区名字——孔里。而孔子的故居则改为庙堂,受后世人们的奉祀。

孔子说教了很多话,有些话哪怕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

比如说《论语·子路》中有一段文字: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亲自去告发。”

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的人是不一样的: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道的品德就在这里了。”

这就是所谓“亲亲相隐”。

当年汉宣帝确立“亲亲相隐”入律时所言: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亡。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

孔子认为亲亲相隐是人伦天道,而不像我们现在奉行的“大义灭亲”。因为一旦全社会都奉行“大义灭亲”是很恐怖的。

正如另一个故事:

鲁国当年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家财万贯,他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从不向国家领取赏金。孔子就说:“小子啊,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的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来说无所谓,不领就不领了;但不是所有人都无所谓这些赏金的,但是一旦你的做法被作为道德楷模,导致想领赏的人被别人看不起、被认为没有思想觉悟、被道德绑架,久而久之,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讲的其实是一件事,一件关乎道德绑架、国家风气的事情。

所谓天地君亲师,学生举报老师,家长举报补课,是该助长,还是谴责?

你同意或不同意,孔子的答案一直在那里。

所以说孔子是位思想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