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里等于多少米(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9 08:18:52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

岑参的这首诗,以流星来形容骑马的飞快,而我们在看古装剧打仗时,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军情时,皇帝或者将军都会下令传达口谕,于是就有人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冲过滚滚人流消失在战乱中。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好奇了起来,影视剧中常常用八百里加急来形容战报或资讯的紧急程度,那么这个“八百里加急”有多快?若放到现代还能比顺丰快不成?

我们生活在现代生活中,习惯了网购两三天就能到货的模式,可是专家解释,八百里加急若放到现代,连快递都赶不上!

在古时候,八百里不都是“加急”,而高喊“八百里加急”的驿卒绝对是不可怠慢的。

八百里加急,加的是马儿,急的是信件,所以在遥远的路途中,跑死几匹马都是常事,甚至比打仗还要耗费马力。

古时候传递消息是依靠驿站来接力的,一般每隔20里就会有一个驿站,传令官会在驿站休息、吃饭补充干粮清水等等,在碰到紧急情况时,传令官在驿站换马后就会立即启程,甚至是吃喝全部都在马上。

因为马儿一路都不得休息,尽管古代一路都有设立驿站,全国将近有近千个驿站一万多人,就是为“八百里加急”服务的,一旦有加急信件传达,这一万多人都不能睡觉,时刻为信件守候,如此耗时耗力可不是现代人可以想象的,也无法做到。

一路上每隔20里地就有一个驿站,但凡信件上面注明“马上飞递”字样的,就必须根据规定每天以300里速度传送,如果要是在遇到紧急的情况,速度还要增加到400里、600里甚至800里,马儿必须是快马。

马虽然不是千里马,可是如果拼命跑的话,也是可以达到一日千里的速度,由此可见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据目前的道路质量,“八百里加急”文件1-2天内就可到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即使是新疆等偏远地区,也可在5天内到达。相比之下,今天的许多快递都没有达到这个速度。

不过后来经过一定的了解,我又发现,其实古代的一里地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古代的1里大概450米,日行800里大约等于现代的720里。

不过,古代的道路并不好走。有时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有时又需要绕过水道,这在无形中就增加距离了。总而言之,八百里加急还是非常快的。

而且自在当时,这些八百里加急的骑马人,都称作“驿卒”。

驿卒既不高大,也不威猛,反而是瘦小枯干,体重越轻越好,这能减轻马的负重。

而驿卒却不是坐在马鞍上,而是半蹲在马背上,弯下腰,这样跑起来,迎风面积小,减少阻力。随着马的奔跑,身体还要和马配合相当默契。

影视剧中,人端坐在马鞍上,迅疾奔跑或者打仗,这是没有的实际经验,如果是那样,人的臀部会颠簸或者摩擦的很疼,而且还容易伤到尾椎骨,因为没有缓冲的余地。

驿卒其实是很累的。

而每匹马跑完自己的路程是有时间限制的,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雨雪交加,都是如此,而且要严格记录时间,以便追究超时的责任。如果耽误时间,轻者杖责,重者判刑。

所以,为了不被惩罚,驿卒们也会努力尽快到达。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正在华清宫,当时战乱在范阳,两地相隔3000里,但是用紧急传递消息,唐玄宗6天就得到叛乱的消息了,那时候的传递速度已经达到500里每天。

为了配合如此之快的传递消息速度,历朝历代对驿站的修葺是不遗余力的。据《大唐六典》记载,盛唐时期全国有 1639 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他们绝大多数人也许很多年都不会见到一次这样的紧急公文,但是基础设施是必须完善的。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最高级别的消息传递级别了,传闻对于不让路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砍杀.

《大唐六典》就曾有记载:“(驿卒)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可见传递信息的重要性了。

最后还是想要告诉大家,虽然飞鸽传书,八百里加急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这个职业还在用新的方式继续着这样的“传递”,我们经常定外卖,送餐员快递员小哥很不容易,如果可以,我们在接受服务时别忘了说声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