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丰:生态为墨书写“向海而生”新答卷
气温回暖,万物复苏。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雄性麋鹿头顶新生茸角,茸角上覆盖着细密的茸毛,温柔可爱,为春日的滩涂增添萌趣。国家林草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麋鹿种群总数量已超1.4万头,这一数字令人欣喜。作为全球最大的麋鹿栖息地,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这些珍稀动物营造了一个宜居的湿地环境。

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重新引进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年弹指一瞬。昔日漂洋过海、重返故里的39头麋鹿,壮大为如今黄海之滨一支庞大的麋鹿种群。经多年保护和野放实践,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2024年达8200多只,其中野外的有3550多只。
为了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大丰不断创新生态修复方式,探索出一条具有大丰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通过“水田恢复+营造鸟类栖息地生境+鱼类及底栖动物恢复”等工程,打造兼顾湿地修复、生态种植和鸟类栖息的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总修复面积约108公顷。川东港美丽海湾内建有我国东部唯一的暗夜星空保护地和北京时间授时观测站,建成南黄海野生植物(野草)种子基因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驱车在通港大道上,南侧能远远看到野生麋鹿在河滩觅食嬉戏,北侧高高矗立着的发电风车叶片在不停旋转,在麋鹿河滩嬉戏与发电风车旋转的和谐画面中,“风”与“鹿”共生。
春寒未褪,盐城港大丰港区通用码头的晨雾中已传来龙门吊的轰鸣声,三套长达131米的风电叶片被稳稳吊起;在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内,一台10兆瓦的样机即将投入测试,其机身布满上千个传感器,将实时监测温度、振动、载荷等关键数据——这正是大丰新一年度产业图谱的缩影,当“风口”照进现实,这片土地正在打破地理与想象的边界,奋力书写“新质生产力”的硬核答卷。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
走进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碳谷管理中心,能碳智慧管理平台上数据不断跳动,光伏电站发电量和去向情况一目了然。在零碳专家顾晓峰眼里,碳谷管理中心是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的运营管理“中枢”,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可以根据园内企业出口目的地,精准指导其“双碳”布局,帮助实现碳排放可追溯、绿电绿证可交易、碳排放可核销等。
与碳谷管理中心一路之隔的碳谷创新中心,一期7栋建筑已竣工,包括标准厂房、创新中心等,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已落户永久两轮电动智能车、微纳宏信碳基新材料等可溯源绿电需求制造项目。顾晓峰说,随着一批工业项目到来,绿电将被用于驱动制造业生产,而专用线路及配套输送电设施的建设解决了以往火电、绿电混用计算不清的问题,让绿电“足迹”清晰可见。
大丰人深知,这片土地的未来,不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而在万物生长的律动中——那里有产城共荣的密码,有向海而生的答案。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迎风飞转,一扇扇风电叶片随风转动,收储电能。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曾锦的办公室窗外上演,但他称“眼下还用不上”。
大丰是全市新能源发电重镇。“我们绿电资源丰富,主要并入‘大电网’,本地用的还不多。”大丰区发改委主任陈小龙说,全区2024年新能源装机容量是453.16万千瓦,全区新能源累计发电量99.29亿千瓦时,绝大部分输送给了苏南地区。
大丰港经开区临港而立,分布着众多化工、钢铁、造纸等传统行业企业,其中不乏像联鑫钢铁这样的用电大户。曾锦道出了企业的普遍期待,“如果能用上本地生产的风光绿电,不仅会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更重要的是绿电直连模式能为产品打上绿色标签,大大助力海外市场开拓。”为此,他们计划通过技改新上一条近零碳电炉短流程生产线,此举有望每年消纳绿电约6亿度。
海上风电机组平均使用寿命20至25年,江苏首批投入使用的机组即将迎来更新换代的时刻,这些长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退役”风电叶片,该如何妥善处理?
在大丰风电产业园内,经过工厂精心加工,庞大的叶片被巧妙地切割并重塑,做成一个个强度出众、质地轻巧的货物托盘。而加工过程产生的余料也得到充分利用,制作成精美耐用的手机支架、直尺、镇纸等工艺品,这些产品如今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消费者喜爱的选择。
“过去,‘退役’的风电叶片通常被掩埋或焚烧处理,但这些叶片材质特殊,掩埋难降解、焚烧不环保。”丰诺(江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金风科技的包装材料供应商,董事长于宝磊选择在大丰风电产业园扎根。在深入研究退役风机处理问题时,他发现原本用于包装的木质材料和托盘,可以用具有出色材料特性的“退役”风电叶片替代。
通过与高等学府紧密合作,丰诺(江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成功将风电叶片裁切为标准件,并进一步将其拼装连接成企业所需的环保包装材料。这一创新举措使得原本木质的托盘得以转型升级,不仅轻巧耐用,更能承受大重量,同时散发出绿色树脂的光芒。于宝磊深知,这意味着风电叶片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黄海的风掠过麋鹿悠然的滩涂,潮汐在风车阵列下低吟着绿色的诗行。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退守原始的被动保护,而是以智慧重构生产逻辑。2025年的春天,大丰区以生态为墨,在112公里海岸线上挥毫绘制一幅“产业与自然共呼吸”的画卷。当零碳产业园的绿电点亮智造车间的深夜灯火,当退渔还湿的候鸟掠过波光粼粼的万亩光伏板,这片土地正用最柔软的方式,书写最坚韧的发展逻辑。
解读生态与产业共生的绿色密码
从39头麋鹿重返故土到近9000头的种群复兴,从“退役”风电叶片变身环保工艺品到零碳产业园的绿电涌动,大丰以一场跨越40年的生态实验,诠释了人与自然、产业与环境的深层和解。
黄海之滨,麋鹿与风车同框的图景,恰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注脚。通过暗夜星空保护地、野草基因库等创新实践,大丰不仅修复了湿地生态,更构建起生物多样性的“数字方舟”;而风电叶片循环利用、绿电直连制造等产业探索,则将“绿色”从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竞争力。
当碳谷管理中心用数据驱动“双碳”布局,当绿电标签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里的绿色发展已超越环保叙事,升维为一场产业革命。通过科技赋能,大丰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让“零碳”从愿景变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让生态价值与产业动能同频共振。(撰稿丨夏恒瑾 曾路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