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蒙古国出口树苗助力“十亿棵树计划”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1日电(记者哈丽娜)一辆辆满载着7800株落叶松、云杉、金叶榆等苗木的车辆,近日缓缓驶出内蒙古二连浩特公路口岸。在海关工作人员查验后,这批树苗正式踏上前往蒙古国的旅程。
这些苗木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昌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张天梁说,此次出口的落叶松、云杉、金叶榆等苗木品种,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还能耐受严寒,非常适合在蒙古国种植。
近年来,受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蒙古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峻。为应对这一危机,蒙古国于2021年正式启动规模宏大的“十亿棵树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本国生态环境。

进入4月以来,昌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通过二连浩特公路口岸,向蒙古国出口万余株苗木。张天梁说,“十亿棵树计划”全面启动以来,来自蒙古国苗木订单数量持续攀升。按照目前的业务发展态势,预计今年公司对蒙古国苗木出口量将达到1000万株。
为确保苗木能够快速、顺利通关,二连海关成立专项工作组,开通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缩短苗木在口岸的停留时间,确保每一株苗木都能以最快速度出境,保持最佳鲜活状态。
近年来,两国持续加强荒漠化防治合作。2023年9月,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乌兰巴托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深度参与中国政府支持蒙古国实施“十亿棵树计划”行动,具体举措包括援建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推广中国成熟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及模式、开展沙尘暴监测与早期预警合作等。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蒙古国色楞格省人工造林基地实施“中国呼和浩特友谊林”项目,标志着两地联合防沙治沙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双方通过签署相关协议,建立荒漠化防治定期沟通交流机制,联合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培训、沙尘暴早期预警等项目合作。
此外,二连浩特市人民政府也曾多次组织针对蒙古国东戈壁省扎门乌德市防沙治沙工作人员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涵盖绿化种植技术、防沙治沙措施、土壤处理方法等多个方面。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范丽君表示,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有着完善的经验和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中方助力蒙古国实施“十亿棵树计划”,彰显了中国“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编辑: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