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赋能 遂宁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和“有生命的文物”。当前,我市采用“科技+文化”赋能的方式,切实筑牢古树名木保护根基。
近日,在船山区盐关街小学,一场古树名木宣讲会吸引了不少师生参与。市林业局工作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古树名木的基本概念、分级标准、保护知识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除此之外,遂宁还通过举办古树摄影展、录制《跟着专家读古树》系列视频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宣传,进一步讲好遂宁古树故事。

在船山区盐关街小学,一场古树名木宣讲会吸引了不少师生参与。
据了解,2025年遂宁计划实现全市33株一级古树森林树表装置安装全覆盖。近日,在蓬溪县常乐镇常乐寺,两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的技术人员正在为有着1440余年树龄的罗汉松安装森林树表装置。“安装森林树表,就相当于给树木安了一个‘手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高飞表示,森林树表装置可以对树木的位置、倾角、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如果古树被非法移动或摇晃、倾倒时,它可以第一时间把信息传到护林员手上。

两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的技术人员正在为有着1440余年树龄的罗汉松安装森林树表装置。

森林树表装置对树木状况进行监测。
近年来,遂宁构建起“传统诊断+科技赋能”双轨并进保护体系,越来越多智慧手段在赋能古树名木保护上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遂宁正式投用的国家树网遂宁系统物联网信息平台就是其中之一。“该平台能系统地看到我市森林树木、古树名木的分布及详细特征。”据遂宁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站长姚玲介绍,平台为我市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古树名木保护等提供了详细的空间分布数据。

国家树网遂宁系统物联网信息平台。
近年来,遂宁运用“一树一策”“一树一码”,实现了古树名木保护信息动态管理,对全市18类2459株古树名木建立起了全链条保护机制。通过实时采集生理指标、年轮数据及病虫害动态等,实现古树健康状况的精准“把脉”。遂宁市林业局副局长舒玉明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宣传贯彻《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用法律法规为古树名木保护“撑腰”,全力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 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