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濛溪河④神秘行为下的“头脑风暴”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揭晓,来自四川的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

“我们在濛溪河遗址,发现有许多刻划痕迹,有的还成组成排,它不是无意识的一两道痕迹,某种意义上,这是人类思维最初阶段的规律性表达证据,可能是记数、记事,或者其它。”
专家指出,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濛溪河遗址群确认了多项展现早期现代人行为特征的考古学证据,确认了中国南方早期现代人的行为特征。距今10万至5万年前的远古祖先,都有过哪些“头脑风暴”?

濛溪河遗址群系统刻划痕迹
首先是工具方面,濛溪河人专注硅质岩小型工具的制作与应用。据项目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群发现的硅质岩小型石器组合,与东亚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一脉相承,与西方同时期明显不同”,突出特点就是偏好硅质岩原料的使用,形态细小,部分精细加工,与华南地区更早期广泛分布的大型砾石工业面貌明显不同的同时,又继承了其简单石核石片“因地制宜”的传统,是一种“思维灵活”的表现。

带砍切痕的木头
由于濛溪河沿岸的适合加工石器的原料较少,远古祖先很可能不得不“开源”,于是在不断实践与思考中,变身有机质材料开发利用“小能手”。濛溪河发现较多木器、骨器,其中木器是国际罕见对早期木质材料利用的实证。有的木质遗物上甚至有砍切痕,有的骨器来自大型哺乳动物,后加工为具有锐利尖端的骨锥等。木器和骨器共同显示了东亚古人类对有机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多样化的资源利用策略。

部分出土骨器
除了立体的工具制作体系和广谱的动植物利用外,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群还发现了较多在石头、动物骨骼、植物果实上的刻划痕迹,部分痕迹成组成排、比较复杂;还发现穿孔的动物化石和橡果及有人工痕迹的赭石。其中系统刻划是世界最早阶段的发现,几乎与目前在南非发现的已知世界最早的系统刻划证据同时,穿孔也是除在贝壳、蚌壳这类极容易穿孔的材料外最早的发现。“一块骨头,大概3.5毫米长,居然出现了十余根长短不一却平行的划痕,这样的类似“微雕”的遗物还不止一件。还有的动物骨骼上有‘X’状划痕,有的穿孔,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是记数、记事或者其它,我们仍在探索中。”郑喆轩指出,这些都是独属于人类的象征性行为,可能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早期的思维概念,或是思想感情,是艺术萌芽阶段的表现。

穿孔骨片与穿孔橡果
专家强调,濛溪河遗址群发现石器、骨器及木器,其中木器在全世界不足10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拥有,构成了国际罕见的立体工具体系。而对动物、植物的穿孔和系统刻划,是东亚首次集中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结合动植物资源的广谱利用,构成了国际上同期几乎最复杂及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集合,展现了东亚早期现代人意识及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对认识“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如何发展”等人类起源、演化相关问题提供了系统而又关键的新证据。

有人工痕迹的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