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清明已至:斯人虽去 英魂未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0:29:00    

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有挑战,也不免有牺牲。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王佳佳、陈声欢等17名司法人员忠诚履职,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有的尚在英年就因公殉职,有的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更有的因严格公正司法遭到凶徒报复,为法治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音容虽逝,但其精神与鲍卫忠、李庆军、胡国运、王炳申、周春梅、魏晶晶、杨军、滕启刚等法院英烈一道,永远铭刻在中国法治的记忆里。每逢清明时节,念之愈觉斯人未远。

在这追忆的时刻,我们相信法院干警会接续矢志不渝的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法院英烈是新的历史时期政法战线上涌现的英雄。工作领域或有不同,成长经历或有差异,但他们无不高擎信仰火炬,践行为民宗旨,淬炼清正持守,捍卫法律荣光,为法院干警树立了永不磨灭的榜样。时至今日,同事们回忆李庆军时总会痛惜于他的默默奉献,回忆周春梅时总会钦佩于她的刚正不阿,回忆王佳佳时总会惊叹于她的刻苦钻研,回忆鲍卫忠时总会感念于他的驰而不息。这些身后印象源自模范法官的信念凝聚,是后来者追赶的精神道标,在法院干警间一次次掀起缅怀与学习的浪潮。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带来前所未见的法律挑战,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法院干警以公正司法回应时代需求的职责使命重大。当然,学习英烈并不等同于不惜己身。司法工作是平衡的艺术,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作为一名优秀的法院干警,就更需要巧妙地平衡健康与志业、兼顾工作与生活。但是头顶的国徽会见证见贤思齐的无私奉献,追梦圆梦的不惧牺牲,这是一代法院人许下的承诺。

在这纪念的时刻,我们相信司法事业会让每分付出都有回声。沉默是英雄的美德,却非英雄所应得。英烈离去后,追授“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召开纪念性会议、慰问家属也从不曾缺席。这不是为了补偿,而是为了传递告慰、寄托哀思,是为了让曾经不为人知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肯定。以身许国者,不陨其名。我们越是感怀英烈,就越有义务让先行者的事迹感染更多素昧平生的人,就越有义务照顾好他们曾经深爱的人们。与此同时,每一次痛惜也是叩问,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不仅要号召干警学习英烈,也要努力为干警创造呵护有志者、支持有识者、善待有为者的工作环境,让“不可承受之重”更少一些。令人欣慰的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垂范下,全国各级法院陆续出台系列关心关爱政策,既在工作上为履职尽责鼓劲撑腰,又在生活上为法院干警排忧解难,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正在逐步改善。不畏牺牲,但也绝不轻言牺牲。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不乏挑战,但在更有力的保障机制下,在人民法院干事创业者的未来将光明而平坦。

在这铭记的时刻,我们相信时代必不辜负英烈的选择。我国的法治之路走过筚路蓝缕,走过披荆斩棘,绝不是水到渠成、唾手可得的。曾几何时,提到法院和司法,普通群众仍然带有几分陌生、几缕疑惑。法治理念要深入人心,就必须让书本上的法律成为生活灵动的编织者。阅读过英烈人生的人,绝不会忘记魏晶晶坚持“当事人的事比天还大”,不会忘记滕启刚誓言“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不会忘记胡国运立志“宁愿得罪人,也不能得罪法律”。他们或以严谨、或以睿智、或以朴实,担当着法治信仰的传道者。在一次次躬身中,群众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更记住了胸前的法徽所代表的身份——法院人。每一次奉献,都在回应一份期许;每一点付出,都会收获一片认同。如今任谁都会承认,人民法院是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维护者,伤害法院干警就会伤害法治。与以往相比,当前司法环境已经有了足以令先辈欣慰的改善,而信赖法律的进程还在加速向前。作为法院人,我们唯有以更加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呵护法治的心苗,在更加积极友好的环境中昂扬进取,以期不负前贤,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斯人虽远,英魂犹在。在公平正义之路上砥砺奋进是对英烈最好的祭奠,他们把生命融入信仰,也永远留在了我们身边。

来源:人民法院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