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遗忘”到“被铭记”:烈士长眠千里外,家书云端寄清明
东南网4月5日讯(记者 陈艳 张梦媛 通讯员 叶珍珍)清明时节的贵州黎平烈士陵园,春风掠过松柏,邱成诗烈士的墓碑前摆着鲜花和两封信。千里之外的福建建瓯,82岁的邱丽兰紧攥着孙女的手,泪眼婆娑:“爸,我们连您一张照片都没有,可这些字,句句都是真的啊。”79岁的邱培祥凝视着视频画面,轻声呢喃:“爸,信里的话,您可听见了?”
这是邱成诗烈士与家人的第一次“清明团聚”。1950年,23岁的邱成诗在贵州剿匪战斗中牺牲,长眠异乡;2024年,在“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和闽黔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邱成诗烈士与家人们终于跨越时空的“相见”。2025年,由于其子女邱丽兰、邱培祥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且身体抱恙,难以再次前往千里外的烈士陵园看望父亲,便以写信的形式寄托哀思。4月3日,一场跨越1200公里的“云祭扫”,让被时光碾碎的记忆重新拼合。
半生寻觅:从“模糊的父亲”到“清晰的英雄”
“父亲参军时,我和弟弟还不记事,连他长什么模样都记不得。”邱丽兰抹着眼泪说道。
1949年,邱成诗从闽北山村考入军校,随军挺进贵州。初时,还偶有家书寄回;1950年春,书信戛然而止。村里流言四起,有人猜测他“在外另成家”,但妻子始终坚信:“他不是那样的人。”
邱丽兰告诉记者,此后家中也曾想过去寻找父亲的踪迹,但是彼时交通不便,通信闭塞,偌大的中国要寻一个人何其之难。她和弟弟最终再也不曾见过父亲。没有父亲的岁月,是一把刻刀。姐弟俩因贫辍学,靠挖野菜充饥,努力的生活。岁月逐渐抹去了父亲的痕迹,邱家没有留下一张邱成诗的照片、一件遗物,甚至母亲临终前也未能留下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
直到去年,一通来自贵州的电话让耄耋姐弟泪如雨下——邱成诗的名字从“失踪者”变为“烈士”。
通过黔东南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家里人得知邱成诗烈士是1950年3月20日,在由榕江赴黎平协助建政剿匪途中,行至黎平县茅贡乡茅贡村岭快塘时,遭土匪伏击截住带到井壁老荒田杀害,光荣牺牲。
邱丽兰的孙女叶有萍告诉记者:“小时候也听家中老人提过,我的太外公是去参军失踪的,并没有太在意。直到如今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也就更加具象化,更加高大了。”
云端告慰:信纸载不动70年思念
“爸,我不恨您了。从前以为您不要我们,现在知道您是报效祖国了。”“爸爸,我们都为您感到骄傲自豪!”由两位老人口述,晚辈代笔的信上,字字浸透泪水。因自幼失学,姐弟俩目不识丁,只能将满腹思念化作口头叮嘱:“告诉爷爷,我们日子好了,孩子都孝顺。”

邱丽兰老人(右)口述,孙女叶有萍代笔给邱成诗烈士写信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邱成诗的墓前,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一字一句将两位老人的信读给烈士听,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龚跃青将信纸轻轻置于墓碑前道:“邱老,您的儿女托我们告诉您——他们从未忘记您。”同时,她也在视频中承诺:“烈士的墓,我们永远守好。”
镜头另一端,邱丽兰、邱培祥对着镜头深深鞠躬,几度哽咽:“谢谢你们替我尽孝,让我们能够安心。”姐弟俩因年迈体弱无法远行,这场“云祭扫”成了最后的寄托。

邱丽兰、邱培祥两位老人通过视频祭奠父亲,并向黔东南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致谢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家国不忘:烈士精神不朽
在福建建瓯,英雄正以另一种形式“归来”。小松镇台尾村的村民们建议在村中即将建设的文化广场为邱成诗立碑:“要让后辈知道,英雄就是从咱们村走出去的。”邱培祥则叮嘱子孙:“扫墓不能断,精神更不能丢。”叶有萍表示建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已经联系了她和家人,希望能够将邱成诗烈士的事迹整理成宣讲故事,让更多的人所知道。她说:“我们子孙也将继承烈士遗志,做一个像太外公那样勇敢的人,他的血性,要一代代传下去。”

邱丽兰、邱培祥两位老人通过视频祭奠父亲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而在黎平烈士陵园,254座墓碑静静矗立,其中120位仍是无名英烈。龚跃青表示 :“去年邱成诗作为第一个外省籍烈士找到家属,之后我们也向山东、河南等省市发函和在全国褒扬纪念工作qq群为烈士寻亲。截至目前,仍只有邱成诗烈士寻到亲人。今后我们也会继续积极开展烈士寻亲行动,为其他烈士‘寻家’。”
从福建到贵州,从家书到纪念碑,邱成诗的故事折射出千万烈士的缩影——他们的牺牲,为山河铸就安宁;他们的姓名,应由时代郑重收藏。正如一个个烈士陵园中渐次响起的祭扫脚步声,对烈士最好的告慰,不仅是“找到”,更是“不忘”。

邱培祥老人在邱成诗父亲的墓前述说心情 东南网记者 张梦媛 摄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