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文化观察 | 丽江古城的文旅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6:29:00    

  飞雪迎春,风景如画。结束贵州考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转赴云南。3月19日下午,总书记来到丽江古城,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 

  花木长盛,雪山为屏。丽江古城这颗滇西北大地上耀眼夺目的高原明珠,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在800多年的悠长岁月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风姿卓然。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商旅往来,古城曾因商贸而兴;马蹄声远,丽江今因文旅而盛。

  “丽江有美丽风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一定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

  在丽江古城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

  图为2024年11月8日拍摄的丽江古城日落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有美丽风光”

  向云端,山那边,丽江有日照金山、三江并流,也有徐霞客描述的“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

  恰逢一场多年未遇的大雪,天地之间点染成大美水墨。在玉龙雪山的一片银白映衬下,丽江古城更显宁静。

  玉龙雪山的冰雪融水,形成一河贯穿古城。建筑群便依山傍水、顺坡就势、随水布局。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尺度适宜的民居建筑,汇聚为独属于此的灵秀风度。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时,整座古城沸腾了。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同大家打招呼,走过小石桥,沿着石板路,察看古城风貌,由衷赞叹,“丽江以旅游闻名,这里的文化、风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还有这里的建筑、小桥流水的环境,大家来了之后,都会有好的体验”。

  “美丽风光”是丽江乃至云南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赴云南,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2015年,总书记来到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提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2020年,总书记察看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称赞“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叮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025年,总书记考察丽江古城,强调“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的丽江古城,依傍着巍峨圣洁的雪山、激荡奔腾的江河、静谧清澈的湖泊,流水潺潺、鲜花锦绣、一步一景,呈现出一幅保护生态和发展文旅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图为2025年1月11日,游客和居民在丽江古城打跳游玩。新华社发 赵庆祖/摄

  “有特色文化”

  从地理地图上看,没有围墙的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自古就与世界很多地方有着紧密联系。

  文化地图之中,白沙壁画跨越百年沧桑,把汉族绘画的传统技法、藏族绘画的重彩浓墨与纳西族绘画的粗犷浪漫合为一体,纳西古乐在传唱中融入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以及唐宋元的曲牌音乐……纳西族创造了灿烂的东巴文化,并在与汉文化、藏文化的多元交流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共谱和合共生的交流乐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丽江古城发展旅游的一大优势。此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到这些“特色文化”——

  云南打跳。打跳是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一种重要的民族舞蹈,动作韵律感强,互动性较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四方街时,由纳西族、白族、藏族、普米族等民族儿女组成的打跳队唱起歌谣《纳西幸福万年长》,深情唱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牛羊遍山坡、粮食堆满仓、生活越来越幸福的景象。

  木府建筑。“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作为丽江木氏土司府的衙署,木府始建于明代,后来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有的建筑群布局,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沿中轴线依次排开。它既有中原楼阁的富丽古朴,又有江南园林的玲珑精致,纳西族、白族、藏族等特色风格融入其中,成为民族交融的立体“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东巴古籍。万卷楼大厅内,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观看东巴古籍。古老的东巴文,被人们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也是目前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1400多个单字能记录当时所有的事。2003年,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目前东巴古籍文献约有35000多册。

  纳西古乐的悠扬、东巴文字的神秘,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曲一舞,都在诉说着古老而又生动的故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丽江古城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图为2024年7月27日,游人在丽江古城品尝纳西美食。新华社记者 刘莲芬/摄

  “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总是不忘调研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反复叮嘱“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此次考察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多年来,丽江古城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施行。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的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

  统筹好保护与发展,要把古城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为此,当地致力于维护古城的完整性、原真性,在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同时,注重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好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环境的改善、民族文化品位的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丰富、古城原住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局面。

  如今,丽江古城恢复特色民居、名人故居历史原貌,重建木府古建筑群,打造方国瑜故居、王丕震纪念馆、纳西人家、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等30个文化院落,为文化传承打造新的场域,为游客深度了解丽江提供新的视角。

  当人们沿着石板路,走进一处处因文化体验而“火”起来的古老院落,亲耳聆听意境古雅的纳西古乐,体验各色非遗代表性项目,路过特色土菜馆、牦牛火锅店、小粒咖啡店、普洱茶店、东巴纸坊、网红书店、手工银饰店……悠然会心处,便能感受到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文化韵致。

  这里“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吸引越来越多人远赴而来,触摸历史记忆的温度,品味古与今的交融,品读它的魅力神韵。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2024年,进入古城景区的游客达2217万人次,文旅产业占据了丽江经济的半壁江山,这座美丽的古城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编辑:周昭成 许文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