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巴人胡琴的传说
新重庆-重庆晨报
据史料记载,胡琴是唐代由西域胡人传入中原的弦乐器,故称“胡琴”。后来,胡琴又发展出了二胡、中胡、京胡、坠胡、板胡等十几个品种,成为中华传统戏曲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民间传说中,胡琴的最早起源,还得追溯到巴国时期。那个时候,差不多就是武王伐纣前期。
祖传弦琴,巴王视如珍宝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可见巴人作战,不仅是在刀光剑影中勇猛冲杀,还是“战争是一门艺术”的最早践行者。西汉《尚书大传》也对这件事进行了记载,并告诉大家,巴人助周伐纣的战场之舞,正式进入了宫廷乐舞:“惟丙午,王逮师,前师乃鼓噪,师乃蹈,前歌后舞。”后来,周武王命周公旦仿巴师歌舞《巴龠舞》,移入宫廷,为《大武舞》。
有舞必有乐。巴人歌舞之时,除了“铙钹战鼓磬”之类的打击乐器和“龠”这类吹奏管乐外,还有一款重要的乐器,它就是今天龙门阵的主角弦乐器——胡琴。
巴国地处中原西南端,山高水深、丛林密布,虽也出产棉麻桑蚕,但在纺织工艺上却差得甚远,所以基本上就只能给中原人提供原材料,然后再从中原回购绫罗绸缎。长期这样,巴王心头就不安逸了。为改变现状,巴王诏告天下:“哪个能工巧匠能到巴国来教会老百姓纺织上等绫罗绸缎,就封他为国师。”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就有人前来应征。来者不是中原人,而且还不是男人,而是来自百越的一个自称月影的美女。那个叫月影的美女很快就教会了巴人织锦,其技艺还传至蜀国,后来的蜀锦更是闻名遐迩。
巴王非常高兴,为践行诺言,这天正值中秋,巴王就对月影说,将封她为巴国国师,月影则谦逊地请巴王另聘贤人任之。巴王暗暗寻思:“吔?这个女娃儿连国师位置都不要,那她平白无故地来帮我们巴人干啥子?”于是,巴王笑着说:“你若坚持不做国师,可提一个要求,只要我能做到,一定答应。”月影略一沉思,轻轻言道:“大王如果非要小女提要求,您看这样可否,听闻巴国有弦琴一把,如能赏赐小女,小女感激不尽。”听到这里,巴王心中“咯噔”一声:“原来她打的是这个主意嗦!”
这把弦琴乃巴王祖上所传,巴王视如珍宝,代代相传,怎可轻易送人?巴王这一犹豫,被月影觉察,于是盈盈起身:“大王若有难处,小女怎可强人所好,就此别过。”言毕退身欲行。
巴国素有重信如山的传统,言必信、行必果。巴王沉思片刻,一咬牙对月影道:“今晚时值中秋,且请与本王于江中船上对饮,让本王再拉奏最后一次,便将弦琴赠与你,也表我对此琴最后的眷念之意。”
弦琴叫啥,巴王一头雾水
当晚,巴王率文臣武将邀请月影登舟。巴王命人在船头摆好香案,取出那把心爱的弦琴,坐于绣凳上,微微闭目,慢慢拉了起来。月影陪在下首,举目望月,万分陶醉。
因为是最后一次操持弦琴,巴王无比眷念,正拉得起劲,忽然一片草叶从江岸山上“倏”地飞射而至,掠过巴王手中的琴弦,琴弦“嘣”的一声就被割断了一根。众人皆惊,而月影却安之若素,沉浸其间。巴王放下弦琴,起身向着岸上草叶飞来之处喊道:“岸上高人,何不现身,本王令独舟一叶,接阁下登船一叙如何?”
巴王喊声未绝,江岸绝峰处传来回应之声:“山野莽夫,巴王莫怪!小的虽为樵夫,也偶有闲暇弄弦,自认为琴艺精湛,今夜偶闻大王操琴,有不绝如缕之韵,顿生醍醐灌顶之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听至兴起,却生妒意,乃难自制,于是飞草断弦,小的罪该万死,怎敢再登宝船!”巴王听罢哈哈大笑:“本王原以为此琴唯此一柄,孤绝于世矣,没想到阁下尚有同款。本王欲先睹为快,阁下速速持琴登舟一叙!”
话未毕,只见一个人影持琴早至江边,巴王尚未来得及命小舟靠岸迎接,那人影竟翩然踏波而行,转眼便已轻盈登舟。巴王定睛一看,来人面颊清瘦,虽一身布衣道袍,却难掩仙风道骨之态,怀中抱一弦琴,看上去虽比自己手中的琴略小一些,但整体构造并无二致,于是赞叹道:“没想到世间竟还有和我祖传弦琴一模一样之物,有第二把,那必然就会有第三把、第四把了?”那人言道:“巴王所言极是,此琴当然不止您我手中两把。”
那人抱琴入座,缓缓问巴王道:“大王持此琴数十载,可知此琴其名否?”这一问,让巴王有点措手不及,因为他还真不知此琴的名号。那人尚未开口,月影款款起身对巴王施礼道:“大王明察,此琴名曰‘胡琴’,古月胡之‘胡’,它大有来历也。”巴王疑惑地看着月影问道:“你莫非也知此琴的来历?”月影回道:“不瞒大王,我与此樵夫本是夫妻,当然知情。”
听到此处,巴王再次转头惊讶地望向樵夫,樵夫却闭目拈须而笑,并不作答。惊奇不已的巴王一边行礼一边说道:“还请两位不吝赐教,对此琴来历详细道来。”
二仙下凡,胡琴提振巴人心
二人见巴王如此重礼谦逊,于是樵夫便讲起了胡琴的由来。
几百年前,巴地瘴气弥漫、野兽横行,百姓生活艰苦,部落首领束手无策,非常揪心。巴地有个技术精湛的青年木匠,姓古,属虎,年逾二十,准备迎亲娶妻。所娶女子姓月,属龙。二人虎跃龙骧,实乃天作之合。就在他们准备结婚的前晚,木匠梦见一条大蟒蛇睡在大床之上,床头有一个虎头,两只虎耳上绷着一张蟒皮。大蟒对木匠说:“今夜我给你送张皮来,对面山上有棵大梧桐树,树干三丈三尺高。你把树锯作三段。锯下来的上半截木质紧致韧性足,敲打之声清脆尖锐;中间部分木质绵密硬度强,敲打之声清浊相济;最下面那截木质疏松不中用,敲打之声沉闷压抑。”然后,大蟒又从口中吐出一个绢布卷轴,说:“下好木材后,你就按这个卷轴上的图纸所示做琴。新婚之夜你们夫妻同奏此琴,用琴声清除雾障,驱逐邪祟,拯救你们族群。”说完,蟒蛇一摇身就不见了。
木匠从梦中醒来,见身边果然有一张大蟒蛇皮,他明白这是天意。于是就按梦中蟒蛇所说,连夜赶制了三十六把大琴、七十二把小琴。新婚之夜,夫妻俩一个拉大琴,一个拉小琴,琴声在巴地一路峰回路转、不绝如缕。随着琴声的飘荡穿越,整个巴地雾障尽除,巴人也逐渐精神倍增。东方渐白时,夫妻二人化作两道金光,双双成仙升天。
原来,木匠乃上天司掌音律、管理乐技的师延乐神,而月氏则是天上编织云雾、纺织棉绵的天孙娘娘。两位神仙下凡来到巴地结为夫妻,就是要共同消除灾患,拯救黎民百姓。
木匠与月氏在飞升之时,所做的上百把大小弦琴只留下一把——就是巴王家世代相传的这把弦琴,其他的琴则随二人一并上了仙界。玉皇大帝将“古”“月”二字合体,赐琴为“胡琴”。
后来,巴王挑选了一些年轻人在宫中学琴,学好了就派往各地,让他们给老百姓拉琴。又请来能工巧匠,照样做了很多琴,分到各地。胡琴就这样流传开来。(根据民间传说及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吴文(作者系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原稿点击:重庆珍档|巴人胡琴的传说-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