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仲夏是几月几号(无忧入夏)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5 18:30:36    




仲夏,指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农历五月。进入仲夏,万物至此皆盛、气温升高、蚊虫滋生。如何轻松度夏?我们不妨在古代典籍中寻找一下古人的智慧,古为今用。

低碳环保的驱蚊妙招


蚊虫的叮咬和嗡嗡作响,令人不堪其扰。北宋欧阳修在《憎蚊》一诗中说:“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为了防止蚊子的滋扰,古人也是想尽办法来驱蚊。



其一,是在家里养一些防蚊虫的植物。如驱蚊草、食虫草、藿香、紫罗兰、薰衣草、凤仙花、七里香、夜来香等,这些花草不仅能驱蚊,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其二,挂帐幔。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每到夏季都会让侍从挂上“翠纱之帱”,“帱”就是蚊帐。其三,是熏艾草。我小时候暑假到农村玩,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上艾草、蒿草,晒干后简单地编成一长条。傍晚时分,村里人就会点燃它,烧艾草的烟雾会把蚊虫赶走。这样的情景在宋代诗人陆游笔下也有描写:“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诗中描述了用扇子驱赶蚊子而不能,进而用艾草熏蚊子的景象。


除了种草、挂帐、熏艾草之外,还有沿用至今的古代蚊香。在宋代的《格物粗谈》中有:“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这也许是最早的蚊香吧,看似制作工艺有点复杂,古人还有更为便利的驱蚊方式——佩香囊。


中国古人常有佩香囊的习惯,香囊中的药材有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它们都有驱蚊虫的功效。这相当于把“蚊不叮”戴在了身上,佩香囊驱蚊可谓驱蚊方式中最为雅致的一种。在古代典籍小说中是士绅文人和闺阁小姐的常佩之物。

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所载:“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綵叠福,用软帛辑逢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这里描述的正是北方人过端午节的风俗,端午后苦夏就要来到了,上述各种驱蚊方式,低碳环保且又情趣盎然,总有一款适合您。



摇扇生清风


端午赠扇的风俗至迟到南北朝时已经存在,唐代开始普及。《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八年五月端午日,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虬、龙、蛇等字……朕今各贺君飞白扇二枝,庶动清风,以増美徳。”

中国历来有“制扇王国”的美誉,制扇历史悠久,扇文化丰富独特。无论是《春渚纪闻》里“东坡画扇”的故事,还是名剧《桃花扇》传奇,这些看似轻盈诗意的各式扇子,不仅有纳凉的实用功能,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别有妙义。

最早的实物扇子是从春秋墓葬里发现的,由细片竹子编织而成。形似菜刀,一边直,一边呈半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种扇子不再具有舜所做五明扇那种“集思广益”的寓意,而是真正的遮尘纳凉,障日引风。当时,上至帝王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在用它。长柄的,被用于贵族仪仗,“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平民百姓只能用短把的,扇子上的细节反映出封建社会等级尊卑的差异。


扇子有时是借物喻人的代言。西汉的五言诗《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作者班婕妤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出处和材质比喻自己出身名门和纯美高洁的品质。此时的扇子又被称作宫扇或团扇,扇面也更新变为绢面。

如今高楼大厦,繁华都市中空调、电扇取代了扇子。扇子更多成为文人墨客的怀中雅物。一把质美工巧、文化内涵丰富的扇子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文学寓意、方寸之扇,不知藏了多少故事。让喜欢它的人钻研不休、爱不释手。

摇扇纳凉、蚊虫不扰、喝茶读书、清凉度夏、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