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这个“过敏季”为何这么凶?专家支招科学防护指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9:09:00    

今年春季,很多人都经历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痛苦,不少人反映过敏发病率与反应程度较往年更为严重,这并非一种错觉。据北京世纪坛医院数据显示,今年过敏门诊患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以上。

过敏,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应急广播采访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所负责人李新宇、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带来分析解读。

极端天气如何改写过敏季?

过敏变得日益频发和严重,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变暖+干旱

圆柏花粉提前爆发

北京世纪坛医院的花粉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季花粉期比去年提前12天。

从气候条件分析,一方面,全球变暖的宏观背景下,今年春季气温持续偏高,致使圆柏开花期较往年提前,花粉散粉期得以延长,花粉浓度显著攀升;另一方面,今年春季降雨少,气候干燥,空气湿度相对较低,导致花粉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更易散播。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所负责人李新宇对比近年同期数据发现,今年以来(截至3月31日),北京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高出1.3℃,平均累计降水量下降约85%,气候因素的叠加使今年花粉量大、散播范围也更广。

此外,春季大风天气也“助推”了花粉的扩散传播。

圆柏的花粉以风为媒介传播,属风媒花,其花粉多且质量轻,被风吹后大量飘散于空气中,易致敏。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解释,“前几天北京刮大风,原本柏科花粉浓度已较低,但这场大风过后,本地花粉被吹起,远处花粉也传播到我们这个地方。”

花粉+杨柳飞絮“双杀”

过敏周期延长

圆柏花粉“余威”未散,杨柳飞絮又接踵而来。

4月中旬气温快速回升,垂柳、旱柳、欧美杨、青杨等开始飞絮,北京已进入今年杨柳飞絮的第二个高发期。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介绍,今年北京飞絮呈现3个特点:一是飞絮始发期比往年要早3—4天;二是去年干旱导致今年杨柳雌株的花序量比往年大;三是飞絮持续时间延长。

与圆柏引起的季节性花粉症不同,飞絮带来的是多种过敏原的混合刺激。北京世纪坛医院王学艳主任解释,“杨柳絮飘散到空气中,空气中的花粉、灰尘等多种过敏原将杨柳絮作为载体,接触人体后引起过敏。”

此外,飞絮颗粒度大,絮状物还容易粘在脸上、迷住眼睛、吸进鼻孔,加重不适感。

“过敏头子”能不能一砍了之?

今年,北方“过敏星人”的头号“强敌”是圆柏。进入3月以来,北京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花粉风暴”,天坛公园的3.3万棵圆柏在风中扬起黄色的花粉雾。

花粉过敏困扰不少人,以致有网友发问:这些“过敏头子”能不能一砍了之?

解决过敏源头是一种思路,但专家表示:不可行。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所负责人李新宇解释:首先,从景观效果看,圆柏株型漂亮高大,象征坚韧、长寿、永恒等美好意象,文化价值高;其次,作为北方常用绿化建设树种,它具有耐寒易活的特性;再者,圆柏冬季结果实,为小动物和鸟类提供食源与栖息地,生态价值显著。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花粉束手无策。

打赢过敏“防卫战”,重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所负责人李新宇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提出了4大关键措施。

一是短期应急。目前,北京市已采取疏枝剪叶、洒水喷淋、地面湿化等措施降低花粉浓度。

二是长期源头治理。通过园林绿化工程禁用圆柏雄株、人口密集区域改用不产致敏花粉的植物、疏伐栽植密集区域、研发花粉调节制剂等举措,从源头解决过敏难题。

三是加强科研攻关。我国目前在此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比如科研人员研发的“凝絮剂”,作为一种安全的高分子有机物,能够包裹飞絮,抑制其飘飞。

四是提前预测预报。通过研判花序发育的状况及气象温度,预判飘飞时间,进而实现花粉和飞絮的精准预测预报与提示。

如何应对“凶猛”的过敏?

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让过敏在某个毫无防备的瞬间突然降临。关注过敏问题,已经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为什么突然开始过敏了?

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接受采访时介绍,突然出现过敏症状涉及两个要素:一是免疫状态,二是环境因素。

首先,免疫状态并非一成不变。工作紧张、过度疲劳、熬夜和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诱发过敏。

其次,环境因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比如今年就诊人群中,有人去年无花粉症表现,今年首次出现花粉过敏症状,这或许与花粉量剧增直接相关。

王学艳指出,今年受气候变化等客观条件影响,圆柏花粉浓度相对较高,叠加市民个体免疫状态变化,最终突破症状阈值,可能让人产生“突然过敏”的感知。

过敏“忍一忍”就好了吗?

在许多人印象中,过敏是“慢性”病症,既不会要人命,也不会来势汹汹,忍一忍就好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对于过敏性疾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避免严重后果发生。王学艳解释,如果不进行规范治疗,37%的夏秋季花粉过敏患者在5年内由过敏性鼻炎发展为过敏性哮喘,9年内这个比例可以达到近半数。

此外,花粉过敏已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儿童花粉过敏问题也愈发突出。

“在门诊,小孩出现挤眼睛、揉眼睛、耸鼻子,甚至清嗓子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儿童抽动症”,王学艳提醒家长一定要观察孩子症状的发生和生活环境、季节的关系,可到专业机构进行过敏原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和花粉可能交叉过敏。王学艳解释,有些花粉与食物、水果具有相同致敏成分或相似化学结构。比如桦树花粉过敏患者吃了苹果、梨、桃、胡萝卜、芹菜等可能会有过敏症状。

过敏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过敏原后,可采取针对性规避措施,为对症治疗和预防提供指导。待花粉缓解期过后,需在医生评估下停药。还可进行脱敏治疗,让免疫系统逐渐与过敏原“和平共处”。

近年来,我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过敏人群超过2亿。防治过敏,我们已看到不少积极举措:多地上线花粉过敏指数预警服务,一些城市开始更换绿化植株,园林部门开展花粉治理科技攻关……过敏虽烦,但科学防治、积极面对,定能让我们赏尽美好春天!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