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郭早阳:“科研上取得成绩,最重要是耐心” | 校友回湘·杰出校友面对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7:02:00    

“科研上取得成绩,最重要是耐心”|“校友回湘·杰出校友面对面”专栏

“校友回湘”寻访组专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复合材料力学和固体力学专家郭早阳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人物名片

郭早阳,湖南长沙县人,湖南师大附中1991届校友。国家级特聘青年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复合材料力学和固体力学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人物素描

他是湖南师大附中冲击国际学科奥赛奖牌的先行者,名字刻在校园攀登碑上的第一人。他带着“勇攀高峰”的精神一直走在科研道路上。他倡导自由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以满腔的家国情怀投入祖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湖南师大附中执中楼前的草坪东侧,一座四方形方碑静静矗立。碑体正面刻有“攀登”二字,顶部为托举状手掌雕塑,象征对学科奥赛高峰的永恒追逐,这便是攀登碑。从1991年立碑至今,攀登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历届获奖学子和指导老师的名字,成为师大附中“金牌摇篮”的一种荣誉象征,亦是激励着一届又一届附中学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无畏险峰的一座精神丰碑。而攀登碑上刻着的第一个名字,便是郭早阳:第2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获得者。

时隔30多年,再次来到攀登碑下,已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固体力学博士生导师的郭早阳感慨万千,“攀登”二字一直伴随着他走过这30多年。

“附中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郭早阳出生在长沙县,父亲是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小时候,父亲喜欢给他出《九章算术》的题目,拿着木棍在地上画来画去,让郭早阳很小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梗,他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在父亲以兴趣为导向的引导下,郭早阳数学天赋被激发出来。1988年夏天,初中毕业的郭早阳接到了湖南师大附中的邀请。

“附中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数学殿堂的大门。”郭早阳回忆,当时附中的老师们教学水平很高,还经常请一些校外的竞赛老师来给他们上课。

而最让郭早阳受益的,是附中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在附中获得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我整个学术生涯里相当重要的两点,甚至超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独立和自主学习能力,后面的都水到渠成。”

1991年7月,第2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瑞典锡格蒂纳举行,由6名中学生组成的中国队荣获4枚金牌和2枚银牌,与当时的苏联队并列金牌总数第一,团体总分名列第二。郭早阳作为中国队选手之一,为湖南捧回有史以来第二枚国际学科奥赛宝贵的奖牌,这也是师大附中历史上获得的第一块国际学科奥赛奖牌。

学成归国,成为祖国发展的参与者

郭早阳在清华大学土木系本硕毕业后,赴美国西北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双聘讲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Reader(资深副教授)。然而,国外稳定的生活无法阻挡郭早阳对祖国的眷恋。2011年,郭早阳在英国裸辞,举家回国,并先后在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理学院任教。

郭早阳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复合材料力学和固体力学,主持和完成包括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与航天二院、航发608所、中船重工725所等单位深入合作。2021年被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聘为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结构强度设计首席技术专家。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在科研上取得成绩,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天赋,而是耐心,要能沉下心来专心研究一个问题。”得益于在母校奥赛的那段经历,他养成了“无畏险峰”的品质。为了攻克计算力学新算法中的一个难题,他花了十年时间去琢磨,最终找到了答案,提高了机械、汽车、建筑设计中经常碰到的非线性材料力学问题的计算精度。

如今,郭早阳仍在力学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

校友对话

长沙晚报:对想要走学科竞赛这条路的学生和家长,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郭早阳:学科竞赛最重要的始终是兴趣。学生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坚持下去。如果只是为了升学而走竞赛的道路,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现在升学的途径很多。

长沙晚报:在当下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

郭早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是要有自由的时间。说实话,现在的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自由的时间太少了。如果学生没有自由的时间,怎么可能有自由的思考?如果不能自由地思考,怎么可能会有自由的思想?如果没有自由的思想,下一代怎么可能比上一代更好?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把孩子从繁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发展兴趣,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处、思考,而不要让他们成为做题的机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