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时评 | 扩大内需要更加注重补上消费短板
通过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降低个人社保缴费费率、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举措,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放在2025年10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提振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外需波动加大、扩大投资空间收窄的情况下,提振消费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过去较长时期,在面临外部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时,往往采取发债上项目,通过扩大投资和产能拉动经济增长,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这种模式在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积累的地方债务压力增大,投资的边际效率下降,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逐步显现,突出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同样,过去在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扩大投资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框架和工具,但在促进和提振消费方面,手段和政策工具较为有限,实施效果也不甚明显。
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供给大于需求的“剩余”部分,往往要通过扩大出口释放。随着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30%,扩大出口面临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反补贴反倾销措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也对我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如果出口下降与消费走低形成叠加效应,将进一步增大经济下行压力。
消费是最终需求,扩大国内需求要在提振消费上更加积极有为,政策重心由扩大投资转向提振消费,核心是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2004年之前,大体维持在40%以上,后来逐步下降到2010年34.6%的低点,在这之后,大体稳定在35%~40%的区间。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9.2%,远低于全球平均的56.5%。如果说在高速增长期,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还有其合理性,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率偏离国际水平如此之大,显然是不正常的。解决我国居民消费率与国际水平的“结构性偏差”,需要政策发力和改革加力相结合。
政策发力促进消费增长。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要在提振消费上更加有力。着力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通过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降低个人社保缴费费率、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举措,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
改革加力释放消费潜力。落实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研究表明,若农业转移人口按城市居民方式消费,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30%左右。增加多元性差异化消费供给。清理并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举措。尊重居民消费自主选择权,扩大居民自主选择权。在汽车、住房等领域进一步减少消费限制措施。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作者:王一鸣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