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生态战打响:如何解题后“国补”时期高端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 西安报道
“国补”政策的持续推动,为国内手机厂商带来向高端市场突破的契机,也引发新的隐忧。
多名业内人士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补”正推动国内2000-6000元价位段手机消费,但也担心这将提前预支下半年的消费力,恐怕届时将影响到市场行情。
手机厂商如何应对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成为当下必答题。
对此,OPPO 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执行“国补”政策以来,虽然3月手机销售有所回落,但节假日期间的消费力同比有一定提升。“因此我们判断,在五一、暑期、618等节点,手机销售将表现良好,整体中国手机市场会有一定增长。”
此外,“国补”政策也对国内手机消费者带来一定观念转变,刘波认为,虽然“国补”不会对国内大盘销量带来太大助推,但正明显拉动GMV(总交易额)增长,预计全年将拉动超过5%同比增速。
随着国内手机消费进入发展成熟期,围绕手机打造多元智能生态也成为厂商目前角逐的重要赛道,这甚至关乎厂商未来在手机领域的市场空间,只是不同厂商的定位策略有所差异。
一方面,进入AI时代,生态策略正成为保留用户黏性的“稳定剂”;但另一方面,过多的产品布局可能反而会影响迭代节奏。如何进行平衡,正成为这场AI生态竞赛中的关键命题。
“国补”政策推动下,今年国内手机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在手机厂商密集布局的价位段,均面临销量加持,但隐忧已经浮现。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补”政策在开始几周,叠加春节销售高峰期,对于市场拉动效应比较明显。但是在2月下半月到3月,拉动力明显减弱,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是一部分需求在春节期间提前释放,另一方面也是政策执行和补贴力度等方面对消费者吸引力有限。”他续称,整体看,“国补”政策会推动安卓市场2K-6K价格段的市场份额提升。
Counterpoint资深分析师林科宇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国补”政策主要带动了2000-4000元价位段销售。“但个人比较担忧,目前市场新增需求并不多,进入下半年,可能要担忧需求转向下行的潜在风险。”
郭天翔指出,如果“国补”政策不做调整,加上已经开始的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对国内产生一定影响,下半年手机市场面临的挑战会更大。“所以对于厂商来说,还是要从自身产品和技术出发,做出好的、差异化并能吸引人的产品,那不管有没有优惠政策,消费者都会积极买单。”
对于市场变化,刘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OPPO方面观察到两类消费现象:有60%以上用户会选择购买“升档”产品,也即原本预算3500元,现在会购买4000元价位段的产品;另有20%~30%用户会选择降维,原本预算2500元,通过“国补”政策购买市场价3000元补贴后同样价格的产品。“绝大部分用户还是偏向于购买消费能力内但贵一些的产品。”

这也引发国内手机厂商从产品布局方面的调整。近日,OPPO发布高端旗舰Find X8 Ultra的同时,还发布了小迭代产品OPPO Find X8s、X8s+,此前这类产品并未出现在OPPO的产品体系中。
对此,刘波受访时分析道,此前OPPO在4000元以下的中低端价位段有Reno、A等不同系列产品,矩阵相对丰富;但高端Find X系列产品是每年一次迭代,每代两款产品。
统计发现,最近三年,国内手机市场4000元以上价位段销售份额在持续增长,这显示出该市场正备受关注,每年有超过9000万台销量,也即在国内市场占比约1/3。“结合第三方机构预测,今年国内手机市场销量将实现同比约5%增长,但其中4000元以上价位段预计今年同比增速将超过20%,我们希望把这部分市场空间做大。”他透露,“国补”政策推行后,OPPO在4000-6000元价位段获取了同业中较高的增幅。
“此外我们通过研究原点用户后发现,年轻人对产品要求很高,这个市场空间很大。”刘波续称,基于这两个观察,OPPO决定制定新的产品策略,加大对4000元以上产品的战略投入,未来会稳定迭代标准、Pro和Ultra不同版本。
为此,不仅在产品层面,OPPO在研发、技术、营销、渠道等层面大量投入,也是为这种策略转变进行全链路匹配。
IDC预计,2025年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高于600美元价位段出货量最大的区域。这成为国产高端手机市场正面临激烈竞争的重要背景。
同时,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对手机行业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AI技术竞速正潜移默化蓄力,未来有可能改变手机行业格局和商业模式;另一方面,AI技术浪潮并非只引发手机单点变革,“AI+”生态正成为构建竞争壁垒的重要一环。
“我们认为,在所谓‘对等关税’阴霾下,整体市场需求可能会有所衰减。那么中国厂商要注意,第一,强调性价比策略,第二,围绕消费者痛点推出产品。目前手机硬件同质化现象仍在持续,要考虑提升品牌黏性,才能维持品牌销量表现。”林科宇对记者指出。
因此,围绕手机形成软硬件生态合力变得日益重要。
郭天翔就对记者分析,小米对“人车家”生态的建立,助其成为不以手机为绝对核心的手机厂商,车、IoT、家电甚至可以推动手机需求的提升;华为的鸿蒙生态也利于未来AI在手机上的真正落地应用。“所以生态已经逐渐成为维护客户强有力的护城河。”
林科宇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下手机处在存量市场发展环境,厂商都希望通过发展生态的方式建立竞争壁垒。由此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在品牌内部进行产品选择,实现更好黏性。
相比之下,OPPO的生态策略显得相对谨慎。
对此,刘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OPPO必然要布局生态,但会更聚焦,只做随身的相关产品。“同时我们认为,生态聚焦就要把产品做得更深入。例如AI大模型在产品中的应用,OPPO每次新品发布都希望围绕生产力、娱乐、影像三个方面挖掘更多应用场景,相信这些基础打好之后,在推出新产品时会更加从容。”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智能眼镜硬件,OPPO研究院从未停止研究,涉及电池、堆叠、功耗、光学等层面,尤其AI技术需要持续进行底层研究和沉淀。“我们的技术投入没有减少,但目前精力主要聚焦在现有赛道上,把产品做好做精。”
此外刘波提到,OPPO研究院对机器人领域也有长时间研究,涉及机械臂、关节等关键技术。“相信以中国的供应链水平,这些细分领域会很快成熟。从OPPO角度,更多是在AI、场景等底层技术层面深入思考,到底能解决哪些问题,AI带来的真实价值是什么,由此进行持续积累。”
整体来说,刘波分析,OPPO已经投入了手机相关生态产品,但并非定位做IoT百货商场。其中,包含软件生态类产品,典型是围绕AI大模型展开相关应用拓维。
在他看来,AI技术并不像手机硬件目前已经在稳定迭代,前者未来会走向百花齐放的发展路径。“尤其是随着端侧大模型逐渐成熟,我认为会有更多小颗粒度、过去没有想到的应用成为现实。围绕AI技术落地还有很大发挥空间。”
刘波指出,虽然目前还没发展到通过一个新功能就吸引用户换机的程度,但相信通过持续迭代AI功能,会逐渐从量变走向质变,只是目前还没到爆发阶段。“到那时,消费者就回不到没有AI功能的手机时期了。”
不过手机供应链在外部环境纷扰中或许正面临一定变数。
林科宇对记者分析,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对等关税”举措实施后会显著提升手机售价,因为目前直接来自美国的手机零部件并不多。但更多会受汇率因素影响,让产品价格有所提升。“我认为6000元以上价位段,也就是国内手机厂商在持续争夺份额的领域,苹果将面临更大挑战。”
但他同时认为,倘若可以通过有效的刺激消费方式,推动我国手机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也不失为一种机遇。
刘波则指出,目前市场仍在变化过程中,还无法从供应链方面做出过多预判,那么不一定急着做动作,而是“物来顺应,当时不杂”。“在越惊涛骇浪的时候越要自己保持冷静,这非常重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