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学”拒好评引争议,网约车平台不能置身事外

□杨燕(西南民族大学)
4月12日,互联网博主“何同学”微博上发布的网约车相关言论引发关注。据悉,11日晚,互联网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处理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引发争议。他提到,过去面对司机的好评请求会口头答应但事后遗忘,如今改为直接拒绝,并称这是克服“讨好型人格”的锻炼方式。(4月12日 澎湃新闻)
何同学的言论引发了一场“该不该给网约车司机好评”的争论。站在乘客的角度,给好评也就意味着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精力去操作手机、编辑文字,对于不想花费这个时间精力的人来说,拒绝好评请求完全合情合理。站在司机的角度,个人评分与个人收入紧密相连,主动请求好评作为提高评分的策略之一亦无不可。然而,这场似乎没有对错的好评拉锯之战,却让双方都疲惫不堪。司机需要掐准合适的时机,向乘客提出请求,增大乘客能够同意的几率,付出多余的情感劳动;而乘客常常碍于情面,不好直接拒绝,被迫花费多余的时间操作,甚至是违心好评。这场争论的背后,网约车平台再一次完美隐身。
网约车平台通过评分机制构建起一套服务质量监管体系。评分作为衡量司机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直接关联订单分配、补贴获取等关键权益,促使司机不断优化服务水平、规范从业行为,客观上推动了行业服务标准的提升。
但在实际运行中,这套机制也暴露出权责分配的结构性矛盾。当出现差评时,司机与乘客往往围绕具体评价产生分歧,将矛盾焦点集中于个体行为,却较少关注评分机制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事实上,平台作为规则制定者和资源分配者,在享受低成本管理效能的同时,需要承担起平衡各方权益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规则设计的优化上,更在于构建完善的争议解决机制,避免将服务监督的压力过度传导至司乘两端。
网约车平台作为司机的“隐形雇主”,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应该承担起平台监管责任,明晰、确认司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非无休止地将司机推向漫无边际的“评分竞争”中。同时,平台监管义务的行使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如何切实推动平台履行自己的监管义务,推动平台监管体系调适和重建,则考验着相关部门监督管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