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专升本学子的突围、彷徨与新生
3月29日,山东2025年专升本考试在16市同步启动。奔赴考点里的专科生们握住的不仅仅是涂卡笔,更是撬动命运支点的杠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聚焦三位不同阶段的专升本上岸者,他们中有人已扎根职场十年,有人即将迎接求职新挑战,也有人刚刚踏上本科赛道……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专升本上岸之后的突围、彷徨与新生。
人物一:王丽,升本第一年
逆袭新生:“00后”的焦虑与破局
清晨6点半,临沂大学走廊里已传来王丽的背书声。去年,这位“00后”姑娘以327分的成绩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升入本科,如今正以大三学生的身份,在全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时间回到两年前。王丽还记得,2022年的一个下午,她用微微颤抖的手支付了万余元的专升本培训费。这笔费用,对于父亲从事体力劳作、母亲操持家务的家庭而言,是笔需要咬紧牙关才能拿得出的巨款。“我怕中途放弃,既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自己。”为克服自律性差的问题,王丽主动竞选班长,她想用职务“逼迫”自己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然而,备考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寒假结束,当看到自己的模拟考试成绩下滑时,王丽几乎被焦虑吞噬。这个“起床困难户”开始清晨6点半到教室背单词,一个月狂背6000个单词,最终英语成绩从70分跃升至80分,以超过分数线30分的成绩“上岸”。
进入本科后,王丽一度被“身份落差”困扰:身边的统招本科生早已通过四六级,讨论着考研和雅思计划;每天前来检查宿舍卫生的学妹们虽比自己小两届,却拥有更高的学历起点。不过,她的这些困扰却因为老师的一句“专升本学生更懂得珍惜机会”打消了顾虑,让她重燃斗志。如今,她的备忘录里写满了每日学习计划,她的目标是考研、考博。
“如果公司只看学历,不看能力,那也不值得我去。”在谈及专升本是否必要时,王丽说,“但专升本是桥梁,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人物二:小林,即将本科毕业
跨界追梦:从护理台到讲台的突围
23岁的小林站在小学教师的窗台边,正耐心教一名小女孩认读拼音。这个场景若在几年前,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彼时他是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每天与病人及医疗器械为伴。
专科学习期间,小林逐渐发现自己对护理缺乏热情,反而更享受与孩子的互动。2022年,他顶着家人“浪费时间”的质疑,决定跨专业报考师范类本科。本科期间,他白天在医院值夜班,夜晚回到合租房挑灯学习。为节省时间,他靠APP搜罗资料、打印真题,甚至因为怕打扰室友而躲在走廊里背书。
2023年,小林以优异成绩考入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初入本科时,“专科起点”的身份让他局促不安,但校园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很快感染了他,自主选择的小学教育专业也让他学习起来动力十足。
今年2月,小林在小学实习时,孩子们清澈的目光让他坚定了从教的信念。如今,他正全力备战教师编考试。看到他的努力,家人也从反对转为支持。“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专升本不是弥补遗憾,而是创造可能。希望师弟师妹勇敢追梦,老天不会辜负你。”小林说。
人物三:刘盼,扎根职场10年
十年蜕变:从专科烙印到职业自信
刘盼的故事始于2009年。那个夏天,他攥着一所民办专科的录取通知书走进重庆的校园,耳边是刺耳的蝉鸣。彼时的他未曾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会成为某券商的资深投顾,站在中央商务区的落地窗前俯瞰城市。
专科时期的刘盼与大多数同学一样迷茫。直到大二,高考失利的遗憾化作不甘,他决定“再拼一把”。加入专升本补习班后,他开启了三点一线的“苦行僧”生活,最终刘盼以超出分数线20分的成绩考入重庆某211本科高校,成为全班4名上岸者之一。
转眼到了本科毕业。2014年求职时,那张专科起点的毕业证一度让刘盼如坐针毡。但面试官的一句话让他豁然开朗:“能通过升本独木桥的人更懂坚持。”入职银行后,他努力吸收知识,几年后成功跳槽至券商。如今,他已带领团队完成多个大项目,曾经的“专科烙印”早已被职业能力覆盖。
“专升本教会我,努力本身就是勋章。”在刘盼看来,突破学历焦虑的关键,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我知道,人生中每一个全力以赴的过程都在书写答案。”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