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调研②|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数据要素少不了

当前,数据已成为推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随着“数据二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进展加速,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的方向愈加明确,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大模型与大数据相得益彰的发展态势中,数据要素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为进一步发挥数据价值,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有效融合,助力东莞“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第二期示范培训班第三专题调研组就东莞数据要素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了接下来的工作建议。
发展现状
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及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东莞制造业体量大、门类齐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完善,数据资源富集融合应用场景丰富,为培育数据交易市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022年,东莞印发《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包括万亿级电子信息、5000亿级装备制造在内的“万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梯队为基础,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全方位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如:“数字政府”汇聚了超300亿条政务公共数据、超1万个数据共享目录,数据基础位于全省前列。先后成立东莞数字集团、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等单位,规范数据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莞数通”打造场景化普惠金融服务。推动华为、三大运营商等26家企业成立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广州数据交易所(东莞)服务基地投入常态化运营。“数字乡村”在石排横山村等社区落地。东实城服智慧城市服务平台以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各环卫项目卫生保洁状况,有效实现可视化监管。
存在问题与挑战
(一)数据要素相关制度在实际落地中存在困难
全国数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市场治理尚不成熟,法治化程度不高。数据持有者权制度仍然停留在政策层面,还没有进入立法层面。数据权利涉及主体众多,没有法律约束,权属边界模糊不清,数据权属不定,数据主体难以确定与核算数据权属状况、支配情况、受益情况,数据汇聚、流通、使用、数据信息要素资产估值和定价困难,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束手束脚,导致数据价值难以有效释放,为数据交易带来障碍。
(二)公共数据授权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明确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与治理经验,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方针时,面临着数据安全挑战,当前东莞对于公共数据的授权模式当前还没进一步明确,其他地区经验也在探索中,有待结合东莞实际,采取积极审慎态度推进。
(三)数据要素实际应用场景仍需进一步挖掘
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标准不一,数据开放质量不高,低容量数据、碎片化数据现象普遍,一系列问题为数据加工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数据附加值未被充分挖掘,数据实用性不强,数据融合应用场景案例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四)算力资源无法满足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需要
东莞产业对人工智能运算的需求在快速增长,如vivo、OPPO等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对智算的强大需求,然而目前东莞智算中心仍处于空白,在一定意义上说,在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上处于不利位置,智算能力不足以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算力资源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需要,正面临基础薄弱、技术创新不足、供需匹配失衡等挑战。
(五)数字化相关人才短缺、外溢情况日益凸显
现行人才扶持及奖励培育政策区分度不高,没有数字化人才专项,数字化人才的评价标准未能结合东莞实际形成较为统一的定义和划定范围,同时缺乏认证和考评体系,导致市各部门以及镇街(园区)对数字人才的理解以及政策扶持处于“九龙治水、各有不同”的状态,数字人才“选育用留”政策衔接不畅,对数字化人才扶持也难以实现精准覆盖。另一方面,目前东莞数字产业发展配套与其他先进地区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字人才的流失。相比于深圳、广州等具备成熟产业生态的周边城市,东莞尽管有些园区或镇街建有类似于数字产业大厦或数字大厦等产业空间,但缺乏精准招引产业机构的措施和服务,实际上大多还只是租赁写字楼的业务,没有形成生态。同时与广州、深圳数字化人才比较聚焦的区域对比,吸引数字化人才的生活配套空间不足,导致大量的数字化人才流向广深两地。
工作方案建议
(一)着力完善数据要素交易制度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市场有序发展。以东莞数字政府2.0建设为契机,以公共数据运营为抓手,全面深化政府数据治理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运营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和运营机制,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评估机制,推动数据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提升数据变现能力。聚焦数据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综合考虑数据产业链各方贡献,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各参与方合法权益保护制度。
(二)结合东莞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实际,探索推进实施公共数据确权授权机制。在确保公共安全和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面向金融、商务、医疗、交通等行业领域,通过建设数据专区,打造可信数据空间等数据基础设施,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有序合规向社会提供模型、核验等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同时,鼓励探索企业数据授权使用新模式,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平台企业与专业公共数据运营机构和数据产品开发服务商合作丰富数据产品,鼓励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向外部授权开放数据。
(三)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重点打造有东莞特色的数据要素落地场景。以东莞作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在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等传统制造行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试点示范。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在全市范围试点开展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推动数据要素与工业、服务业及政府治理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发挥市属国有企业引领作用,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打造创新应用场景。建立健全政府集中采购数据服务模式,规范推进政企数据融通。
(四)加强东莞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奠定坚实算力基础。以市属国有企业为主体,联合华为、VIVO、OPPO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战略合作伙伴,打造东莞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围绕工业、金融、交通、教育、卫生、文旅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数据资源型、数据集成型、数字技术型、数据应用型等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算力需求对接和算力调度等工作,强化数据要素产业支撑能力。创新“算力招商”新模式,盘清全市现有智能算力使用情况,利用现有算力资源引进一批重点数商,积极争取先进算力落户东莞。
(五)加强数字人才素养和数字技能培训,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生态。建立全市统一的数字化人才职业技能认定、执业资格审查、评价考核制度,全面推动东莞数字化人才评价工作,推动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探索建立全市数字化人才培育基地,面向社会提供“培训、认证、就业、咨询”一站式数字人才培育服务。依托广州数据交易所(东莞)服务基地建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推动生态伙伴共同发展。
通过综合施策,东莞能够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进一步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原文作者:第二期培训班第三小组邓勇军(组长)、谢汉铨、谢艳娜、招伟明、蒋伟超、钱漫、张武德、崔志明
整理:林海金 施美
设计:钟雨晴
【作者】 林海金;施美;钟雨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