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警惕伪民俗消解传统文化的意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0:02:00    

原标题:警惕伪民俗消解传统文化的意涵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催生了大量打着“传统民俗”旗号的伪民俗。从宣扬庸俗的论调,到传播荒谬的禁忌,这些所谓的“民俗”往往裹挟着焦虑情绪,模糊了传统节日、节气的真正内涵。当伪民俗以传统之名行误导之实,当传统节日被异化为流量工具,不得不追问:为何伪民俗总能屡屡得逞?该如何守护传统文化的纯粹?

伪民俗盛行,本质上是网络时代流量至上与传统认知断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为博取眼球,刻意编造新奇“禁忌”,通过骇人听闻的标题和恐惧诉求迅速收割关注。另一方面,公众对传统民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碎片化层面,更多是源于亲朋好友之间的口口相传,缺乏系统了解,极易被断章取义的信息误导。

更值得警惕的是,伪民俗常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实则与真正的民俗精神背道而驰。比如,清明自古便有踏青、蹴鞠、放风筝等习俗,既有对先人的追思,亦有对生机的礼赞。端午亦是活动丰富、喜气洋洋的日子,人们欢聚、出游、行乐,处处洋溢着喜悦氛围。然而,时至今日,伪民俗却将清明、端午窄化为充满禁忌的节日,诸如“端午只能祝安康不祝快乐”的说法,让当代人在传统节日面前无所适从。

伪民俗的泛滥不仅扭曲了节日的文化价值,还衍生出多重社会问题。当伪民俗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传统文化沦为猎奇谈资,这种功利化改造亵渎了传统节日的庄重性,更消解了其原本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通过渲染“触犯禁忌招致灾祸”的恐惧,制造无谓的群体焦虑。

遏制伪民俗蔓延,可从文化传承、平台治理与公众教育等方面入手,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节日文化生态。民俗学者应加强研究,通过权威渠道普及传统节日的真实内涵,并积极鼓励地方挖掘特色习俗,以多样性对抗伪民俗的单一叙事。网络平台需完善审核机制,对明显违背常识的内容限流或标注“存疑”提示;算法推荐应优先推送权威文化解读,而非迎合猎奇心理的伪民俗话题;可开设线上辟谣专栏,及时澄清谬误,扩大影响。学校与社会组织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展民俗讲座、民俗展演等活动,普及传统节日的真实内涵。媒体也应主动承担科普责任,以创新形式激活传统文化活力。

面对伪民俗侵扰,公众既要警惕其对传统文化意涵的消解,也要以开放心态接纳新民俗的合理生长。唯有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坚守文化内核,在理性与温情的平衡中传承文明基因,才能让传统节日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家国的精神纽带。概而言之,无论形式如何变迁,传统民俗的终极意义,始终在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拒绝伪民俗的绑架,让文化回归本真,或许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展。(朱子微)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