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阳台!红耳鹎5年内两度筑巢养娃,广州七旬阿伯全程记录

4月4日,广州海珠区光大花园,庞叔向记者展示红耳鹎离巢后留下的一枚蛋。
“还有一只蛋没有孵出来,我猜它们舍不得,还会再回来的。”71岁的庞叔对南都记者说道。清明时节万物生,4月4日早上,在庞叔家阳台的罗汉松上诞生的两只红耳鹎幼鸟离巢了,一对成鸟每隔数十分钟就会叼着果子返回鸟巢守护那枚还未孵出的蛋。
“这是时隔5年后,红耳鹎第二次来我家筑巢孵蛋。”家住广州市海珠区光大花园的庞叔说,从红耳鹎筑巢到离巢已经是第14天,“产了三枚蛋。我每天都在观察它们,去花鸟市场给它们买虫子吃,用手机记录它们的孵化过程,也不敢招呼亲友来看,怕惊扰了鸟儿。”庞叔的脸上总挂着笑容,在他看来,有鸟儿来家里造访,成为同一屋檐下的“好朋友”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
红耳鹎又称“报喜鸟”,在南方十分常见。自3月14日庞叔发现红耳鹎成鸟夫妻在罗汉松上用榕树枝、草枝等筑起半个巢,便开始乐此不疲地记录着它们的动态:3月15日,雌鸟在孵蛋,共有三枚;3月23日上午孵出第一只幼鸟,下午孵出第二只;第三枚蛋一直没能孵出来,可能是“哑蛋”……“我知道它们要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哪怕最后一只蛋没有孵出来,我不会摘掉树枝里的鸟巢。”庞叔认为,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里,能在自家的阳台两次近距离观察红耳鹎孵蛋,是一种荣幸和乐趣。
哪里生态环境好,鸟儿就在哪里安家,这是大自然最简单的法则。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广州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也更绿了。越来越多的鸟儿把这座城市作为它们栖息的家园,甚至连居民的小花园、阳台都成为了鸟儿的“家”。庞叔种了多年的三角梅和罗汉松,“从阳台飘出去的勒杜鹃枝条,为鸟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这些年来总有不同的鸟儿在这儿歇脚,庞叔说,每到清晨总是在鸟儿们清脆的鸣叫声中醒来。
#美丽城市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高永佳

码上阅读 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