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杨靖宇信件档案里的抗日宣言(以物鉴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8:05:00    

清明节前,古有寒食节。

在长沙博物馆有一件唐代长沙窑的诗文瓷壶,记下了这样的寒食诗文:“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柳上,人拜古坟前。”寒食,意味着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者几天内,不举火,只吃冷食。《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也就是说,冬至过后105天为寒食节,所以又称“百五节”“冷节”。

长沙博物馆藏写有寒食诗文的唐代长沙窑瓷壶。长沙博物馆供图

寒食节的起源,后多附会于春秋时期介子推隐遁绵山被焚烧的传说。如《后汉书·周举传》说“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等。但更多的人认为寒食节与周代的禁火令有关。《周礼·秋官》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汉代郑玄注,禁火是“为季春将出火也”。这就需要提到古代盛行的“改火”习俗。《论语·阳货》有“钻燧改火”的记载,每到仲春时节,要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寒食在仲春之末,清明在季春之初,正是断旧火改新火交替之际。“改火”或者为“去时疾”“去兹毒”,或者事关农业的风调雨顺,因而“禁火”的规定执行得很严格,家家户户不得不准备“寒食”度日。

改火、新火,在唐宋时还经常出现在各种记载中。《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清明,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上进者,赐绢三匹,金碗一口。”杜甫《清明》有诗“朝来新火起新烟”,苏轼亦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之语。

寒食节的食物以冷熟食为主,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食物不尽相同,在很多书中都有记载。寒食吃麦粥,唐宋时很盛行。《唐六典》记有“寒食麦粥”;《玉烛宝典》也说:“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还有麦糕、乳酪、乳饼,《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最盛。

更显时令的是香椿面筋、柳叶豆腐,《帝京岁时记胜》记载:“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这是两款时味,属尝新的节物。有的地方有杨桐饭,《零陵总记》说:“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又有杨花粥,《云仙杂记》载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

寒食一过,便是清明。在唐朝时,两个节日便连在一起休假。清明在古今都是一个隆重的祭祖节日。那时的清明节物,与寒食没什么区别。《西清诗话》即云:“唐朝清明宴百官,肴皆冷食。”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宫廷冷餐会。张籍有《寒食内宴》诗咏其事:“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冷餐会上,还有马球助兴,这是帝王才有的排场。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毬,又称“打毬”“击毬”“击鞠”等。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一面铜镜,镜面上有女子打马球图。马球可能源自波斯,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唐代吟咏马球的诗词很多,在陕西省富平县唐高祖献陵陪葬墓李邕墓内发现马球图壁画,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马球图更是壁画中的珍品,这样的马球赛场景有可能出现在清明时节。1956年在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石刻,上面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的字样,这是唐代马球运动兴盛的证据。

从寒食到清明节,至迟自唐代已经发生关联,两者并称,怀念先祖的扫墓也由寒食扩展到清明。由寒食禁火到清明取火,两节的饮食也出现关联。寒食和清明两节逐渐融合,清明节物与活动自然体现出寒食的特点。后来,一些仪式与风尚发生了改变。及至清代,寒食节的冷食传统在一些地区基本消失,大烧大煮已不是偷偷进行的事了,有徐达源《吴门竹枝词》一首为证:“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清代的江西新建地区,清明尚食春饼,城里人用麦面,乡下人用米面;浙江嘉兴和桐乡地区,清明在晚餐时要吃青螺,名为“挑青”。

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赋予了清明节更多的内涵与仪式。

文/王仁湘

编辑/李涛

相关文章